濕漉漉,濕漉漉—淺析回南天
冬天即將過去,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南風變得躁動不安,急切地希望將南海的水汽帶向大陸。華南的小伙伴們,正是一年一度比拼內衣數量的時候了。
一、回南天的背景
春天,正是冷暖空氣角逐的時期。在這個時間,海洋上的的濕潤的氣流與北方的冷空氣互相角力。在冷空氣勢力較弱的時候,濕潤的氣流越過海岸線北上,但是陸地的溫度并沒有很高,這就是回南天的主要背景。目前,華南已經進入前汛期,這也是冷暖空氣角逐的結果。
由南風帶來的海洋上的低層水汽深入了華南地區。
二、物理基礎
1、我們一般用比濕 q和混合比 r來直接描述大氣中的水汽含量。
比濕指的是水汽質量占整個濕空氣的比例,一般用 kg/kg 或 g/g 做為單位。
混合比指的是水汽質量占(除去水汽的)干空氣的比例。
在一般情況下空氣的比濕與混合比大致相等。
2、大氣壓強中由水汽造成的那部分壓強(大氣中水汽的分壓強)就被稱為水汽壓 e。
r 即為混合比,也可以為比濕。 這里的 e 由于是由大氣中的實際水汽含量導出的,又被稱為實際水汽壓。
同時,也可以用 Magnus 公式來描述水汽壓。
而將實際溫度代入解得的水汽壓就被稱為飽和水汽壓。如果將實際水汽壓代入反解除的溫度,就被稱為露點溫度 td,簡稱露點。
露點的含義就是:在大氣水汽含量不變的情況下,溫度達到露點(或低于露點)時,就會發生凝結現象。
在實際的氣象應用中,有時候也會應用溫度與露點的差值(稱為溫度露點差)來描述大氣的濕度。如果溫度露點差越小,則證明大氣越濕。當回南天發生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溫度低于露點溫度的情況,此時,空氣處于過飽和的狀態,稍微有所擾動水汽就會凝結成液態水。
3、在氣象中真正常用的,也是被大眾廣泛知曉的一個描述空氣濕度的物理量就是相對濕度。它的標準定義是:在壓強不變的情況下,實際水汽壓與飽和水汽壓的比值。
為了更好的直觀描述在不同溫度、不同含水量情況下的相對濕度的變化。我制作了一張表格,分別指出了在不同溫度、不同含水量的情況下,相對濕度的變化。(建議點開大圖查看)
紅色區域的數值超過了 1,即相對濕度超過了 100%,也就是凝結區。兩塊橙色區域就是高濕區(70%-99%)。藍色代表的空氣較干燥(小于 50%)。
下面我們基于這張表格來分析回南天的成因。
三、回南天的成因
1、為什么墻面和地面會有水珠出現。
我們假設當時的氣溫為 25℃,空氣含水量(比濕)為 0.0018,也就是這張局部表格的第一行,可以看見此時的空氣濕度為89%,如果墻面,地面的溫度為 22℃,那么在墻面、地面附近的空氣濕度就變為了106%,超過了 100%。水汽就會在墻面和地面上凝結,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水珠。
2、為什么衣服曬不干
空氣中的含水量較大,則較容易與衣物表面的水分子達到相態平衡,衣服自然就曬不干了。
3、為什么夏天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同樣來看第一行,0.0018 的情況,在 25 攝氏度的時候,相對濕度為 89%,但是到了 30℃,相對濕度就降到了 66%,雖然水汽含量沒變,但是由于溫度上升了,相對濕度下降了(所以是“相對”),即證明空氣的飽和度下降了。但是,雖然這樣墻面干燥了,你以為這樣就舒服嘍,太單純了,這又是另一種天氣現象了,被稱為桑 – 拿 – 天,因為雖然相對濕度降低了,但是水汽還在默默的那邊。這種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物理量 – 絕對濕度(水汽密度)來表示了,這里不再多說。
4、如何應對回南天。(具體可查看《回南天的防潮秘笈》的相關介紹)
處于回南天下的智慧的人民群眾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式來應對回南天。
由我給的那張表格也可以看出來要降低相對濕度,可以降低空氣的含水量,也可以通過升溫的方式。
降低含水量:除濕機、墊報紙等等。
升溫:暖氣機等等。
如果我來推薦,我自然推薦是降低含水量,使用除濕機直接降低了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是治標也治本的方法。我感覺德業家用除濕機(具體可查看《上海德業家用除濕機》的相關介紹)就不錯,但具體如何還要各位看官自行決定。
當然了,最大的抽濕機還是冷空氣,冷空氣南下攜帶的干冷氣團正是一個巨大的干燥的容器。需要曬衣服的自然要抓住冷空氣南下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