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體質可以艾灸嗎
可以艾灸。濕熱體質是指濕熱內蘊,表現為面垢油光、臉上多痘、身重困倦等,治療方法以清熱利濕為主,而艾灸通過肺俞穴、足三里等穴位調理濕熱在人體中的運轉,能達到對濕熱的治療效果。
濕重的化濕為主,艾灸療法通過補充人體陽氣,來調理體質,是很好的方法。陽氣進入體內,會將濕邪和熱邪驅出體外。做艾灸時有人皮膚上會有水氣出現,這就是濕氣外排的表現。
濕熱體質艾灸有什么好處
1、促進脾胃化濕
脾胃功能受困,水濕得不到運化,只能積聚在體內各個組織器官中,艾灸相關穴位比如陰陵穴等,就可以達到健脾除濕的目的。
2、去肺臟濕熱
濕熱藏于肺臟,則表現為口臭、痤瘡,這一類可以艾灸相關穴位如肺俞穴,來清除經過肺臟的濕熱。
濕熱體質艾灸哪里
選取帶脈、三陰交、足三里。濕熱下注者加行間、太沖、豐隆,脾腎虧虛者加脾俞、腎俞,關元、中極。選用精艾條懸灸或隨身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分鐘,每日灸治1次,15次為1個療程。其中,最常見,最見效的是這幾個穴位:
1、肺俞穴
濕熱體質偏濕熱內蘊,表現為痤瘡、口臭的可以選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臟,俞就是輸的意思。所以,肺俞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臟的濕熱水汽由此外輸膀胱經。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肺臟的濕熱水汽由此外輸膀胱經,按摩該處意在去肺臟濕熱。
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對清肺經的濕熱療效顯著。操作時,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約揉15-30次,艾灸大概20分鐘左右,以皮膚潮紅為好。
2、中脘、足三里、陰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水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濕。這三個穴位也都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艾灸。
中脘: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直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此穴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發胃氣。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本穴屬水,排滲脾濕。